????今年以来,右江区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心工作,从乡村环境、乡村产业、乡风文明入手,塑造乡村“形、实、魂”,按下振兴“加速度”。
塑造美丽乡村之“形”
该区对标对表,细化《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着实从村庄整治入手,推进“三清三拆”,夯基础、抓示范、强支撑,推动乡村风貌“大变化”、颜值“大提升”。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认真落实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加强大棚房、违建建筑整治力度,狠抓乱占农村耕地建房等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塑造美丽乡村之“形”夯实基础。强力推进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今年实施“两高”沿线乡村风貌工作整治3314栋农房和429个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项目。目前已对120个自然村开展“三清三拆”,累计完成“三清”1.5万处,拆除“三旧”6000多处,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50多吨,清理畜禽粪污农业生产废弃物130吨,清理村内塘沟600多处。为塑造美丽乡村之“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谋划实施新一轮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行动,推动乡村“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力争三年内完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超10亿元目标,为塑造美丽乡村之“形”提供强有力支撑。
充盈乡村产业之“实”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该区精准聚焦“5+2”“3+1”特色产业,巩固提升水果、油菜、甘蔗、生猪、肉鸡和优质稻、八角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结合抓好蔬菜、麻鸭和渔业等产业,持续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目前,该区稳定粮食面积23万亩,水果面积48.6万亩,甘蔗面积18万亩、油茶面积26.85万亩,蔬菜面积22.5万亩,生猪饲养量40余万头,家禽饲养量1500万羽。推动乡村产业生态绿色化发展。该区进一步提升那怀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六沙新兴农业示范区、华润循环农业园、那禄油茶高产示范园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结合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到今年年底,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园、点)24个,使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园、点)达到160个以上,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着实提升“百色芒果”“龙川山茶油”“大王岭八角”“龙川香米”“六沙柑橘”“百林走地鸡”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打造更为亮眼的右江特色农产品名片,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威。推动乡村产业市场化发展。该区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补齐加工、冷链物流短板;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只顾生产,不问市场”的弊端,树立“为卖而产,为赚而卖”的理念;建立设施配套齐全、运作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带动能力强的流通企业,支持大户、种养能手等参与,形成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效益。全区“十四五”将改造提升城乡农产品综合市场12个,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巩固提升区、乡、村三级电商综合服务体系,配套完善9个乡镇(街道)农产品电商平台,提升307个益农站(点)的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农产品效益。
铸牢乡村文明之“魂”
该区持续发挥“新时代讲习所”文化阵地作用,上半年,区乡村三级书记等主要领导亲自深入120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理论宣讲达120余场,听众达1.5万余人次,推动了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村民的政治思想素质;结合实际,深入实施村民道德建设工程,深挖传统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农村仁爱孝悌、克勤克俭、笃实诚信、守望相助等优良精神品质,弘扬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强化了广大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组织156位乡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退伍军人等乡贤发挥乡村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凝聚起广大农村群众的道德力量;开展“好婆婆”“好儿媳”“好儿女”评选活动,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实落实好村一级道德评议、“一事一议”等制度,推动了全区村级“一约四会”的全覆盖。目前,该区铸牢乡村文明之“魂”已初显成效,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乡村的“精气神”。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